中新网桂阳9月23日电 (记者 唐小晴 鲁毅)9月23日是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湖南主会场设在郴州市桂阳县。活动现场展示展销了郴州优质农产品,营造和美乡村文化和农民丰收氛围,展示乡村振兴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在桂阳县正和镇和谐村的“梦回老屋·湘台文化坊”,不仅用晒秋晒出农家丰收美景,还有“电音三太子”等台湾民俗活动。欢快的音乐、动感的舞蹈,让游客们更直观体验别具特色的台湾民俗文化。
“梦回老屋·湘台文化坊”项目是伴随郴州“唤醒老屋”行动实施,由桂阳县挖掘农村老屋资源,引进台商企业湖南台新文化有限公司整体运营的文旅项目,以“农旅一体、三产融合、村民主导、市场支撑”为理念,打造集湘台文化交流互鉴和姜黄全产业链于一体的研学基地。项目建成后,每年可为和谐村村集体增收20余万元。
湖南桂阳县唤醒“沉睡”老屋激活乡村振兴资源。中新网记者唐小晴摄
被打造成“梦回老屋·湘台文化坊”项目的老屋,是清末民初时期极具湘南民居风格的古建筑,青砖黛瓦、飞檐翘角、古色古香。其中一栋是民国时期任桂阳县长、新中国成立后任桂阳副县长李余的老屋。李余的外甥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老屋中度过几年幼童时光。
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人口流动加速,这些老屋被闲置甚至遗忘。加之年久失修,日益破败,不仅埋下安全隐患,还影响人居环境,制约了乡村发展。
不过,桂阳的治理者认为,让老屋资源被重新看见并盘活,可有力助推乡村振兴。通过“市场主体+村集体+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桂阳县秉持“尊重原貌、最小改造、就地取材、废旧利用、修旧如旧”的原则,开发了24栋具有湘南民居风格的老屋。其中,9栋被打造成“梦回老屋非遗研学基地”项目,建成湘昆传承馆、国学经典馆、古法造纸体验馆等,15栋老屋打造“梦回老屋·湘台文化坊”农文旅融合项目。
在这里,一栋栋老屋变成国学经典屋、湘昆传承馆、古法造纸体验馆、陶艺剪纸馆等文化场馆,还用丰富的图文资料展示了台湾戏曲、茶艺、少数民族、美食、传统节日等特色传统文化。
“可以在此参观、研学,大陆中小学生能了解台湾的习俗、文化。”湖南台新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仁康介绍,10栋老屋分别展示湖南、台湾两地戏曲、茶艺、少数民族、美食、传统节日,以VR体验、现场表演、微缩景观、手工制作等形式让游客沉浸式体验湘台传统特色文化。依托和谐村的姜黄种植基地,另外5栋老屋建成姜黄研学体验馆及配套设施,形成姜黄“种植、加工、销售、观光”相贯通的全产业链。
曾经“沉睡”的老屋渐渐“苏醒”,在“蝶变”焕新中给村落带来新活力,促进了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带动了农民就业增收,为乡村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湖南桂阳县的美丽乡村。中新网记者唐小晴摄
“以前,闲置的老屋都被老百姓用来放杂物,木质窗棂破损不堪,屋里长满青苔,有些还成了摇摇欲坠的危房。”和谐村村党总支书记黄凯介绍,老屋“唤醒”后,不仅让人们的悠悠乡愁得以安放,还改善了人居环境,增加了村民收入,为村庄带来关注和人流,激活了振兴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近年来,乡村旅游持续火热、备受青睐。越来越多人告别喧嚣的城市,回到宁静闲适的乡村体验慢生活,近距离感受民俗文化,在青山绿水、虫鸣鸟啼中卸下烦恼和压力。乡村“慢游”的热度和发展潜力令人刮目相看,其背后正是村落老屋的加速焕新努力,以及由此开启的包括建筑、人文、业态等在内的整个生态体的蝶变。
“我们打算把‘梦回老屋·湘台文化坊’项目与和谐村利用废弃的旧郴嘉铁路、火车站建设‘人生驿站’和‘历史车轮’项目,以及星空露营、观光小火车等业态相结合,打造沉浸式乡村文旅项目,吸引游客前来体验乡村慢生活。”刘仁康说。
拯救老屋不该是福尔马林式的死保,只有活化利用,才能让其真正焕发生机。“我们今年村集体经济可增收20余万元,将初步实现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目标。”黄凯说,接下来,村里还计划利用“老屋”的名片,进一步打造耕读文化体验园和特色劳动实践基地,让村民获得更多收入。(完)
中新网运城9月23日电 题:山西稷山:千年板枣抢“鲜”上市 红枣之乡趁“枣”致富
作者 杨佩佩 杨杰英
临近中秋,走进“中国红枣之乡”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数万亩板枣陆续成熟,密密麻麻的红枣挂满枝头,当地枣农忙着采摘、分拣,抢“鲜”上市。
目前,稷山枣树栽植面积15.3万亩,全县板枣总产量5000万公斤。稷山板枣栽培历史悠久,千年以上板枣树约1.75万株,五百年以上板枣树约5万株,是中国现有古枣树最多、最密集的地方。2017年,稷山板枣生产系统入选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据稷山县志记载,北魏孝文帝时期实行均田制时,陶梁村就大规模种植板枣,栽培加工技术成熟于东魏。隋、唐、北宋、金、元时期,随着种植栽培技术的不断深入,板枣被历代皇室都列为“贡品”。
在陶梁村,几乎家家种枣树,户户卖板枣。向上 摄
在陶梁村,几乎家家种枣树,户户卖板枣。现年69岁的陶梁村枣农郅平威,家里祖祖辈辈种植板枣,从小就在枣园长大,对板枣有着很深的感情。“我是吃着板枣长大的,也种了一辈子的板枣,靠它养活了一家人。”
“我种了14亩板枣,从目前情况看,今年的板枣个大饱满,能卖个好价钱,一亩地至少收入5000元。”郅平威说,村里还建有国家板枣公园,现如今,枣不仅可以卖钱,还能发展旅游,让枣农多一份收入。
现年59岁的颜文奎也是一名老枣农,家里种有8亩板枣。“每年差不多这个时候,就是板枣的丰收季。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都来稷山收购板枣,不愁卖不出去。靠着种板枣,这几年,我还在县城买了房,生活越来越好。”
稷山县枣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贺宁杰介绍,稷山48个村基本都是连片种植,是很多村民唯一的经济来源。同时,当地在全国多地建立板枣配送中心,形成销售网络体系。如今,板枣已成为稷山的支柱产业之一,销往海内外。
为扩大板枣的知名度,2017年,稷山建立国家板枣公园。这是全国第一个国家级经济作物类枣林公园,也是目前山西唯一的国家林木(花卉)专类公园。
贺宁杰告诉记者,经过多年挖掘开发和打造,国家板枣公园形成农文旅融合的新业态,除自然景点外,还建立枣园的游园小火车、星空民宿、明清小院等人文景观。
图为稷山板枣博物馆。向上 摄
为更好地讲好板枣故事,稷山还根据晋南传统的建筑风格建造了板枣博物馆。馆内设计共分4个展区,以历史展观、实景打造和声光电为一体的综合体现方式,打造国内一流的红枣博物馆。
稷山地处黄河中游、汾河下游,是中华农耕文明发祥地之一。正值丰收季,当地推出沉浸式博物馆实景文旅剧《稷·颂》,通过“第一粒种子·天地之粮”“第二粒种子·稼穑之粮”“第三粒种子·大国之粮”等篇章,带民众沉浸式体验后稷农耕文化。
此外,稷山大力发展板枣深加工。“根据现存古枣树年代的不同,我们开发了年份枣,唐枣、宋枣、元枣、明枣、清枣,口号就是‘唐宋元明清,同是一颗枣’。”贺宁杰说,目前,还研发出板枣茶、板枣咖啡等产品,让更多人走进板枣之乡,了解稷山板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