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南昌9月26日电 题:江西南钢学校40年“校排”路:一场教育与体育的“双向奔赴”
秋日清晨,在江西南昌市南钢学校,69岁的退休老教师李建华如往常一样早早来到校排球馆,带领他的小伙子们开启新一天的训练,为将要打响的南昌市中学生排球比赛做准备。
和排球打交道的近40年间,李建华带领南钢排球队参加了近百场大大小小的比赛。从煤渣铺就的简易球场到登上全国舞台屡获佳绩,如今的南钢排球队已经成为江西省校园排球的典范。
提起南钢学校,“排球”是绕不开的关键词。1984年,中国女排实现“三连冠”,在全国各地掀起了“排球热”。彼时,受邀参加南昌市排球比赛的南钢学校临时组建了一支球队,由在教务处分管体育工作的李建华带队参赛。
图为在江西省南昌市南钢学校排球馆,李建华正在指导排球队员训练。 受访者供图
“我们连小组赛都没出线,觉得很丢脸,但又有些不服气,当时便下决心要组建一支专业的校园排球队伍。”铩羽而归的李建华开始在学校寻找适合打排球的“好苗子”,仅用一周时间,便建成了南钢第一支由12人组成的正式排球队。
“我们的排球教练是英语老师。”虽然在学校分管体育工作已有些年头,但长期从事英语教学的李建华对排球几乎是一无所知。“我当时买了不少排球相关的书,自己根据书上讲的知识和动作慢慢摸索,边学边教。”谈起自己的排球入门之路,李建华笑称是“摸着石头过河”。
在南钢学校的排球文化馆内,一张旧照片记录着学校第一群“排球小子”的少时模样。这群平均年龄在16岁的少年,对排球的热爱,起源于彼时混满泥巴和煤渣的那片老操场。
图为1984年,南昌市南钢学校排球队成立,队员合影留念。(资料图) 受访者供图
“学校没有专门的训练场地,队员便在操场上搭建临时的简易排球网,训练完就拆走,即练即装。”李建华回忆,由于地面凹凸不平,破皮流血就成了队员们的家常便饭。“训练前我们会在旁边备好碘伏,受伤了立刻处理,处理完再接着训练。”
跌跌撞撞间,排球开始不断给这群满怀热情与刚毅的小伙子带来惊喜。1989年,南钢排球队在南昌市排球比赛中崭露头角;1992年,在江西省排球比赛中占有一席之地;1997年,在全国比赛中获得佳绩……随着球队渐入佳境,李建华也在思考着自己的建队初衷。“当时就是想争一口气,冲着参加比赛拿名次去的。但我们作为基础教育学校,最重要的还是得对孩子们的未来有个交代。”
在当地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1987年,南钢学校开始谋划学生运动员培养路径,探索文化学习和竞技比赛“两手抓”,引导学生在好好打球的同时,更要学会好好做人、好好学习,实现学训一体双重培养。
图为南昌市南钢学校排球队(左)在比赛现场。(资料图) 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我们与南昌市体育局深度合作,开启了以协同共建运动队为基础的全新培养模式。学校负责安排好学生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和日常校园生活,市体育局则定期对学生运动员进行指导训练并为学校排球教练员提供培训。”南钢学校校长王仪娟介绍,如今,南钢学校已成为南昌市体教融合六所基地示范学校之一。
在实现教育和体育双向奔赴的道路上,排球不仅成为南钢学校的亮眼名片,更为学生的未来提供更多精彩可能。
作为江西省首个全国排球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近10年间,南钢学校培养国家一级排球运动员40余人、国家二级排球运动员40余人,有近60名学生运动员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南昌大学等本科院校。
图为南昌市南钢学校排球文化馆荣誉墙一角。 吴思瑜 摄
看着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排球找到人生目标与方向,李建华欣喜不已。2014年,到达退休年龄的李建华被学校返聘,成为高中组的专职排球教练。他给自己的微信取名“forward-teacher”,意为“前进的教师”。“希望能带着排球队的孩子们不断进步,向前看、向上走,到自己做不动为止。”李建华说。
初秋午后的阳光铺洒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崭新的排球馆内又响起了学生们奔跑的脚步声。“现在全校练习排球的学生已经达到了400余人,既有刚升入三年级的小学生,也有将要毕业的高三学子。下一步,我们计划面向全国招生,让更多的孩子能在南钢‘扣’响未来。”王仪娟满怀期待道。(完)
中新网上海9月26日电 (王笈)以“文旅深融合 古镇心体验”为主题的第四届长三角一体化古镇发展大会26日在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举办。沪苏浙皖文旅部门共同签署《长三角古镇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朱家角共识》,进一步推动古镇文旅深度融合。
江南古镇是长三角的专属文化符号。它们一脉相承、一水通贯,古风古韵、如诗如画,共同传承和发扬着江南民俗风情、建筑风貌、水乡风味,又以不同的方式保留了各自的文化传承,共同构筑起长三角江南文化高地。
粉墙黛瓦,小桥流水……这些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镇,让无数中外游客心生向往、慕名而至。据统计,仅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录的长三角古镇就有80个,占全国比例达25%以上。
2023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周年。长三角三省一市文旅部门共同签署古镇领域的专项合作框架协议,即《长三角古镇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朱家角共识》,将聚焦推动4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共同加强古镇文化挖掘利用。联合加强对古镇历史遗迹、不可移动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共同推动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强古镇历史文化研究整理、阐释提炼和弘扬传承,将相关成果纳入长三角地区文物考古大展巡展和考古研学旅行线路。
二是共同推进古镇文旅深度融合。坚持形态、生态、文态、业态融合发展,推进长三角古镇见人、见物、见生活,打造江南文化活态博物馆和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三是共同加强古镇品牌宣传推广。联手开发互联互通的古镇旅游经典线路,推出“过江南·长三角古镇之旅”等旅游精品,打响世界级长三角“诗画古镇”等特色品牌;共同开展古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发文化体验沉浸式场景,联手打造“江南水乡会客厅”古镇意象。
四是共同完善古镇合作对话机制。建立健全长三角古镇一体化发展大会轮值举办机制,协同推进长三角古镇管理层合作交流机制化、长效化;推动古镇在文化保护、应急联动、品牌策划、市场开发等深度合作,打造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古镇发展合作平台。(完) 【编辑:陈文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