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深圳9月23日电 (曾玥)欧洲议会议员、欧洲议会预算委员会成员赫维·朱文近日在广东深圳表示,看待“一带一路”倡议不能短视,未来10年这一倡议将带来更多益处。
近日,朱文在参加2023年国际议员友好交流论坛期间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作出上述评价。
2019年,在距离中国近8000公里外的比利时布鲁塞尔,朱文参与举办“一带一路”主题研讨会,邀请到来自中欧政商学等各界人士共300余人出席,“那是一次巨大的成功”。
如今,“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之际,朱文到访中国,感触良多。“‘一带一路’倡议已经走过10年,目前可以看到第一阶段的成效。”针对国际社会一些人对“一带一路”倡议效果的质疑,朱文表示,许多国家及其企业寄希望于短时间内获得收益。在他看来,“我们不能过于短视,裨益必须是中长期的。因此,我们需要再等一等,未来10年(它)将会带来更多益处”。
与此同时,朱文坦言个中关系时移势易。“4年前,我在欧洲议会组织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活动并非难事,但现在却变得比较困难。有人告诉我们要与中国‘脱钩’,要警惕与中国的贸易风险,要一点点切断与中国的关系”,这也导致了欧盟与中国关系“变得困难”。
对于一些人炒作所谓欧中“脱钩”问题,朱文态度鲜明——试图切断与中国的联系,“这很愚蠢”。
“中国仍然是欧盟大多数国家的主要合作伙伴。”朱文以希腊比雷埃夫斯港为例,谈到由此出发的中欧陆海快线途经塞尔维亚、北至匈牙利,“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特别是在欧洲东部,中国是东欧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参与者”。朱文表示,在中欧贸易往来频繁的背景下,为“脱钩”最终付出代价的,将是欧洲的消费者。
除此之外,朱文指出,所谓“脱钩”还将在科技领域面临“第二重风险”。“如果我们试图切断与中国的联系,我们就会切断与走在世界前列的技术的联系。这不利于欧洲消费者,也不利于欧洲环境政策,甚至不利于绿色贸易。”
放眼世界局势,朱文认为,各国都有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世界共同发展的良策在于新的力量平衡,在于模式和结构的多样性。否则,我非常担心世界会走向两个不同世界和两种不同文明之间的巨大对抗。”
谈及回国后的计划,朱文表示,未来将致力于改善欧盟与中国关系的工作,尽管“目前来说并非易事”,但他对此持乐观态度。(完) 【编辑:曹子健】
中新社太原9月23日电 (高雨晴)考古遗址研学联盟23日在晋成立,开启中华文明探秘研学新路径。
当日,“穿越五千年,晋情话山西——中华五千多年文明遗址考古队长论道山西暨考古遗址研学联盟成立”活动在山西太原启动。活动吸引了来自陶寺遗址、二里头遗址、良渚遗址等18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遗址的考古队长,以及部分考古遗址公园、博物馆负责人参加。
考古遗址研学联盟9月23日在山西太原成立,开启中华文明探秘研学新路径。 中新社记者 高雨晴 摄
作为本次活动的总召集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高江涛介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以来,围绕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等区域的都邑性和中心性遗址实施重点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综合研究。其中陶寺遗址、二里头遗址、良渚遗址、石峁遗址、城子崖遗址等18处遗址均是典型性的代表遗址。
近年来,文化与旅游融合,研学旅行应运而生。独具特色充满神秘的考古遗址及考古现场,成为民众心中向往的“远方”。
“因此,我们提出‘考古遗址研学’的概念。”高江涛表示,在广袤的遗址中穿行,让深奥的学问与大众体验紧密融合;让厚重的文化遗产与一场深度游历紧密融合;让悠久的文化根源与现今的社会生活紧密融合;让考古与时代需求紧密融合,紧跟考古人的步伐探索未知、揭示本源。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龙虬庄遗址负责人林留根表示,如今,新时代的考古,给考古工作者提出新的要求。作为考古队长,光是发掘研究,写论文、学术报告已远远不够,要在此基础上保护、利用、传承、弘扬。
林留根说,对考古人而言,考古遗址研学是一个新的课题。“到底如何去开展这种研学,深度解读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实际上对每一个考古队长来说,都是一个新的任务。”
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王爱琴表示,考古遗址研学是山西省文旅融合发展的又一个聚焦点。本次活动旨在充分挖掘山西文化优势,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推进文化铸魂旅游、文化赋能旅游,叫响“考古遗址研学”新理念、新模式,塑造山西又一个文旅品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