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石狮9月26日电 (吴冠标)26日“会逢如意事——故宫博物院藏明清如意与狮子题材文物展”在福建省世茂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开幕。由故宫博物院珍藏的100余件如意与狮子题材文物集体亮相福建石狮,全面展示明清如意文化的丰厚内涵。
26日“会逢如意事——故宫博物院藏明清如意与狮子题材文物展”在福建省世茂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开幕。 吴冠标 摄
清代是如意发展的鼎盛阶段,制品数量庞大、工艺精湛、装饰丰富,常见于宫廷节庆、帝后寿诞、皇室婚礼等重要活动,也常用于朝廷赏赉重臣或馈赠使节。明清如意展,是故宫博物院的经典专题展览之一,已在国内举办多场,一直广受好评。
此次展览在以明清如意为主体的展品基础上,首次加入福狮元素,打造“琼芝效瑞”“曼寿无疆”“珠玑言志”“永绥吉劭”“如意绵长”“事事胜意”六个单元,且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文物从未在故宫其他展览上亮相,属于首次出展。
百余件如意与狮子题材文物亮相福建石狮,图为天然木根嵌玉石九芝纹如意。 吴冠标 摄
“希望通过如意这一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主题,吸引人们走进展厅,探寻明清如意的历史渊源,感受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的深厚底蕴,领略中华物质文明的丰富多彩。”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罗先良说,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传下去,是新时期博物馆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每一件文物都是中华文明的讲述者。当天,该展策展人施磊带领观众走进展厅,欣赏明清时期如意与狮子文物的丰富样式和精湛工艺,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百余件如意与狮子题材文物亮相福建石狮,图为竹雕莲花式如意。 吴冠标 摄
该展的“事事胜意”单元深入结合闽南地域特有的“福狮文化”,展示明清时期器物、雕塑上狮子与芝草、如意等组合而成的装饰纹样,突出两者叠加的祥瑞寓意,以此庆贺石狮市建市35周年、喜迎中秋国庆佳节。
世茂股份总裁、董事吴凌华表示,此次展览是福建省世茂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合作的第五次大展。自开馆以来,世茂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始终坚守文化初心,通过与故宫博物院等文博机构、高校合作,不断引进高质量的展览,致力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当地文化事业建设与发展。
“会逢如意事——故宫博物院藏明清如意与狮子题材文物展”展期8个月,将持续至2024年5月26日。(完)
中新网北京9月26日电 (记者 杜燕)北京市教委26日发布解读《关于深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招录取计分科目减少至6门,历史、地理、化学、生物学成绩以等级呈现,道德与法治笔试由闭卷调整为开卷,道德与法治科目“综合素质评价”、物理科目“实验操作”计入中考成绩……学校如何面对新变化?
培养科学思维,让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北京市第八十中校长任炜东是一名扎根基础教育一线31年的物理教师和中学校长。他谈到,此次改革和调整有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研究性学习,跨学科主题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时间与更大的空间;更容易激发学生真正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既有利于各类学生全面发展,也为拥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孩子留出了更多精力去发展特长,在主动学习中健康成长。
“阳光健康、理想远大、主动积极、思维活跃、责任担当、善于解决问题”,这样的学生画像,在任炜东看来,是学校的追求、是家长的期待,也是改革的目标。
面对改革,任炜东表示,将聚焦落实国家课程方案,让孩子们学足学好。考试科目减少,初二年级没有学业水平考试了,孩子们就有更多时间和精力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领域。这就要求学校聚焦国家课程方案的落实,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丰富课后服务供给,满足学生兴趣特长和个性化发展需求。
目前,该校依据新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版)》制定了学校课程方案,按要求开足开齐15门国家课程,各学科制定了实施方案,细化课程实施,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丰富实践活动。
根据《实施意见》,物理科目要考实验操作。对此,任炜东指出,实验教学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深化概念、规律理解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亲身参与科学探究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构抽象的物理概念,培养科学思维,培养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考试中加入实验操作非常必要。目前学校的实验室和实验设备能够满足实验考试的需求。
《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将优化招生机制,结合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深化多元评价方式与招生录取方式有机结合,进一步探索科学选才方式,推动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的贯通衔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维护教育公平。
任炜东认为,要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八十中学自2011年就成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高中特色试验项目学校,创办科学创新实验班,传承王选为代表的科学家精神,探索育人方式变革和初高中教育的有效衔接。学校专门拿出20%的时间开设拓展延伸、实践应用类课程,形成了学生动手实验、动手操作评价的方案和工具,在学生选拔、评价和学习指导方面发挥了重要导向作用。同时,学校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指引,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绩、学科兴趣与特长、过程行为表现评价等纳入集团直升选拔标准和学生评优评先方案。
“这次《意见》的发布更加坚定了我们继续改革探索的信心。”任炜东表示,后续,学校将对标改革政策,完善深化已有的学生评价体系,更加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和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优化学校治理体系,支撑学生创新发展。
激发自主实践探究精神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贺珊珊是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化学教师,拥有25年从教经验。她说,亲身感受并见证了国家基础教育的发展,也深刻认识到学科的价值在于育人,而非追求分数。
在她看来,长期以来,化学作为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创造性的科学,具有丰富的知识体系、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育人功能,同时也具备实验性强、应用性强、跨学科性强等特点。此次中考改革,将化学学科调整为考查科目,减轻了学生的应试负担,进一步促进师生回归化学学习本身,激发教师从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出发,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贺珊珊表示,要在教学中将把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进而培养他们的化学思维,这是化学启蒙教学的重要手段,更是学生“减负增效”和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
如何在中考改革背景下做好化学教学工作?她称,要以实验为抓手,激发学习兴趣。化学学科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化学实验也是激发和维持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此次中考改革中,化学学科增加了对实验操作的考查,就是要引导学生更加注重动手实验能力的培养,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模型、运用模型,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领悟学科思想方法,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在她看来,利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上好化学第一课。初中化学教学的第一课可以用几个成功的“小魔术”,如“清水变牛奶”“空中生烟”“烧不坏的手帕”“魔棒点灯”等引入,带学生走进化学的天地,引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是上好分组实验课。在教学中,在做好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可将一些安全可靠、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现象明显的教师演示实验改为课堂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在课堂上变“看实验”为“做实验”,切身体验化学实验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三是用好生活中的化学。化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学科知识来更好地认识生活、健康生活。比如,可以安排一些家庭小实验,如做无壳鸡蛋、除水壶中的水垢、利用家庭用品制作简易净水设备、探究铁生锈的条件等,让学生初步学会设计实验、从生活中寻找实验仪器和材料自己动手做实验、知道什么是对比实验、学会运用对比实验思想设计实验。使课内实验得到延伸和补充,发挥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贺珊珊还建议,要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探索建立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方式,利用好新课标中建议的10项跨学科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自主实践探究精神和学习积极性,把为了拿高分和满分而去刷题和机械记忆的时间真的能够花在体验式、沉浸式、实践性的化学学习中,真正爱上化学,享受化学,这也与现在高考重在考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加契合。
据悉,北京市教委今后将围绕广大师生家长和社会关注的问题持续通过多种发布形式、进行多轮答疑解惑、有问必答、回应关切,希望通过和学校、家长、以及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服务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合力。(完) 【编辑:李岩】